導熱系數測試儀作為材料熱性能檢測的核心設備,其精度與穩定性直接影響實驗數據質量,而科學的日常維護是延長設備壽命、降低故障風險的關鍵。通過規范維護流程,不僅能減少維修成本,更可使設備使用壽命延長30%以上,為實驗室高效運行提供保障。
一、核心部件針對性維護,筑牢設備“健康基石”
傳感器與探頭維護:傳感器是檢測精度的核心,每次實驗后需用無塵布蘸取無水乙醇輕輕擦拭探頭表面,去除殘留樣品粉末或油污,避免雜質堆積影響熱傳導效率。每月需檢查探頭線纜是否存在破損、接觸不良情況,若發現線纜老化應及時更換,防止信號傳輸異常。
加熱與制冷模塊保養:定期清理加熱管與制冷器表面的灰塵,可使用軟毛刷或壓縮空氣罐沿散熱孔方向清掃,確保散熱通暢。每季度需檢查制冷系統制冷劑壓力,若壓力低于標準值(參考設備說明書),需聯系專業人員補充,避免因散熱不足導致模塊過載損壞。
樣品夾持裝置維護:實驗前后需檢查夾持夾具的松緊度,若出現夾持松動,應微調螺絲至合適力度,防止樣品移位影響檢測結果。每月需在夾具活動部件涂抹少量高溫潤滑脂,減少機械磨損,保持操作順暢。

二、定期校準與參數核查,保障設備“精準性能”
溫度與熱流校準:每半年需使用標準物質(如已知導熱系數的石英玻璃、不銹鋼)進行設備校準,對比實測值與標準值的偏差,若偏差超過±2%,需通過設備軟件或聯系廠家進行參數修正。校準記錄需詳細存檔,便于追溯設備性能變化。
系統密封性檢查:對于真空型導熱系數測試儀,每月需進行真空度測試,關閉真空閥后觀察真空表讀數,若1小時內壓降超過5kPa,需檢查密封圈是否老化,及時更換硅膠密封圈并涂抹真空脂,防止空氣泄漏影響檢測精度。
三、環境控制與操作規范,降低設備“損耗風險”
實驗室環境管理:設備應放置在溫度(20-25℃)、濕度(40%-60%)穩定的環境中,避免陽光直射或靠近熱源、水源。長期不用時,需保持設備通電(待機狀態),防止內部元器件受潮或老化,同時每月開機運行30分鐘,檢查各模塊運行狀態。
規范操作流程:實驗前需確認樣品尺寸符合設備要求,避免因樣品過大導致夾持裝置損壞;實驗過程中禁止頻繁切換操作模式,防止電路負載波動;實驗結束后,需按順序關閉加熱、制冷模塊,待設備溫度降至室溫后再切斷總電源,減少開關機對元器件的沖擊。
通過以上針對性的維護措施,既能保障導熱系數測試儀的檢測精度,又能有效降低設備故障概率,實現使用壽命延長30%的目標。維護工作需形成常態化機制,結合設備使用頻率制定月度、季度、年度維護計劃,讓設備始終處于最佳運行狀態,為材料檢測工作提供穩定支持。